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雜技之鄉,以及雜技之鄉濮陽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雜技的雜技之鄉
- 中國最著名的雜技之鄉在哪?
- 我國的雜技之鄉是什麽地方
- 中國雜技之鄉
- 中國雜技之鄉在哪裏
- 雜技之鄉在哪裏
Q1:雜技的雜技之鄉
天下雜技第一鄉
河北省吳橋縣一向有“雜技之鄉”的稱譽。當地人們把雜技叫作“耍玩意兒”,民間流傳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意兒,人人有一手。”可見,雜技在吳橋縣是十分廣泛和普及的。 吳橋的雜技藝術有很久遠的曆史,1958年,滄州吳橋縣小馬廠村出土的距今約1500年前南北朝東魏時期的古墓壁畫上,就描繪著倒立、肚頂、轉碟、馬術等雜技表演形象。但是,滄州吳橋雜技在全國享有盛譽則在元朝以後。在這之前,河南的雜技比較有影響,元朝建立後,首都由河南開封遷至北京,河北滄州吳橋雜技開始繁榮起來,影響越來越大,延續至今,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著名“雜技之鄉”。
現在,在吳橋縣境內,無論是村莊農舍,還是田間地頭,或是街頭院落,到處可以看到演練雜技的動人場麵。勞動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當作演練雜技的道具。有些雜技世家,從一兩歲起就訓練小孩子的雜技功底。現在,全縣有幾十個專業的或業餘的雜技團,演員1000多人。平時有一兩手雜技本領的人不計其數。 多年來,這個馳名中外的雜技馬戲之鄉,培養出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專業演員。北京、沈陽、天津、哈爾濱、重慶、昆明、太原、廣州、西安、武漢等全國50多個雜技馬戲藝術團體中,有許多演員來自吳橋。其中,有不少人已成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雜技表演藝術家。如中國雜技協會副主席、被譽為“雜技藝術之花”的武漢雜技團團長夏菊花,她的家鄉就是吳橋。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雜技團的王喜福,他主演的“空中吊子”、“晃板”、“椅子頂”等節目,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並錄製成影片播放。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邊雲明,1956年隨中國雜技藝術團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訪問演出時,他主演的“蹦床飛人”、“杠杆定車”等,為祖國贏得了榮譽。1981年,河北省雜技團到墨西哥等4國演出,主要演員大多數來自吳橋。他們的精彩表演受到國外朋友的讚揚。
擴大一點說,和吳橋毗鄰的天津、唐山、聊城等地,都可以稱之為雜技之區。聊城雜技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曹植。這位建安才子善於“跳丸擊劍”,並酷愛“鬥雞”、“跑馬”。從那時起,聊城的雜技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新中國建立後,以聊城藝人為主建立的雜技團就有貴州雜技團、雲南雜技團、山西長治雜技團和山東雜技團、德州地區雜技團等。 最古老的雜技之鄉
在河南曆史上,不僅產生過中國最早的雜技表演藝術家,而且舉行過中國最大的“百戲”匯演。《列子》一書記載:“宋有蘭子,以技於宋元君,召見,以雙技長倍其身屬其徑並趨;並馳弄七劍,選而躍之”,這是見之於記載的河南省最早出現的雜技女演員。北宋以後,雜技大量流入中原民間,其普及程度是其它省、區所難以比擬的。例如,太康縣馬廠鄉的“王老家雜技村”,僅百戶村民即有8個雜技團。寶豐縣趙莊鄉的“周營魔術村”,僅千戶人家即有33個魔術團,從藝人員達百餘名;新野縣僅施庵、沙堰、範集三個鄉,即有玩猴專業戶1200餘人;淮陽縣太昊陵古廟會上,從農曆二月到三月三,上會演出的雜技團常多達二三十個,“人祖爺”的“節”竟成了自發的“雜技節”。 市級雜技之鄉
2004年10月21日,中國文聯將“中國雜技之鄉”的榮譽授予了河南周口市和吳橋縣,使周口成為全國唯一的市級“中國雜技之鄉”。
周口的雜技曆史悠久,是我國雜技藝術重要發祥地之一。據史誌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周口就有眾多民間藝人以雜耍技藝謀生。雖經時代變遷,但雜技藝術在周口大地曆久不衰,每年一度的淮陽縣太昊陵古廟會就是雜技大展演的舞台。濃厚的雜技藝術氛圍,催生了眾多的雜技戶、雜技村、雜技鄉。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市範圍內,目前有專業雜技團體100多個,業餘雜技團體201個,從業人員近15000人。從市、縣到鄉、村,從基礎培訓到高精尖競技,各類雜技團、魔術團、馴獸表演團、飛車表演團等猶如朵朵鮮花,開遍周口大地。 東北莊村級雜技之鄉
2001年10月25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成立20周年大會上,河北省肅寧縣窩北鎮大王莊村和河南濮陽市東北莊村被首次命名為首批村級“中國雜技之鄉”。
大王莊村現有3080人,從事雜技的就達1600人,占全村人口的1/2多。當地的雜技班、團有15個。說起大王莊人玩雜技的曆史,就不能不說到我國著名的雜技藝人、人稱“畫眉張”的張增財。張增財生於1890年,卒於1964年,他以口技著稱,尤其擅長模仿畫眉鳥的叫聲,故藝名叫“畫眉張”。
濮陽素來被稱為河南的“雜技之鄉”,濮陽的東北莊和河北的吳橋自古就有“雜技南北兩故裏”之說。濮陽雜技藝術源遠流長,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東北莊村人酷愛雜技,上至70多歲的老人,下到3歲的頑童,幾乎人人都會耍上幾個把式。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該村為國內外輸送雜技人才400多人,演出足跡遍布全國27個省市及朝鮮、日本、德國等20多個國家。據當地有關部門統計,在國內外雜技團中,擔任過團長的東北莊村籍人就有37人,在近10年的國內和國際大賽中捧回獎杯達30多個,為國家爭得了榮譽中國的雜技藝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 人類創造了文明,亦可毀滅文明,7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東方的千古文化藝術受到戰爭的毀滅性破壞,侵略者的野蠻行為不僅是破壞了中國的千古文明,更是對全人類文化發展進程及成果無情的踐踏,戰亂使得大中華無數的國粹藝術珍品受到了滅頂之災,我們許多千古流傳的文化藝術瀕臨滅絕,拯救瀕危藝術,傳承千古文明,弘揚民族精神,展示藝術精品,是該團多年發展以來亙古不變的初衷,10多年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中華瀕危奇技表演藝術團 在全國範圍廣泛征集深挖、發掘、整理、篩選、提煉、培訓各類瀕危藝術人才,中國民間瀕危雜技文化藝術枯木逢春,一大批瀕危雜技藝術再次煥發昔日的光彩。該團有著全新思路、全新觀念、全新手法、全新包裝、全新模式、全新概念,以及全新品味不斷向海內外推崇與交流。通過國粹中華瀕危藝術這個大舞台,讓中華民族雜技藝術釋放無窮的魅力,成為連接世界和平使者的紐帶,並通過這個特殊的文化紐帶架起世界人民友誼的橋梁。
Q2:中國最著名的雜技之鄉在哪?
"雜技之鄉"人們多以河北省吳橋縣素稱。
據有關史料記載,吳橋雜技曆史最悠久。相傳,吳橋是孫武後代的封地。
吳橋姓孫的人也確實不少,以孫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孫、後孫、牌坊村等不下十多個村。吳橋古城東南麵是一群土丘傳說是孫臏與龐涓打仗時擺“迷魂陣”的遺址。土丘南麵十裏處有個孫公廟村,村東有座孫公廟,廟裏供奉的塑像就是孫臏。吳橋人習武練雜技之所以早,據說與此有關。
在這個縣發現的距今1400多年的一座古墓壁畫中,就有描繪馬術、倒立、蠍子爬、肚頂等雜技的畫麵。
吳橋人喜愛雜技這與他們過去的生活環境有關。吳橋縣位於古黃河下遊。西有大運河,東靠四女寺河,縱橫河流占去大片土地,且土地鹽堿瘠薄,水災頻繁,又是曆兵戰亂之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人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好打個跟頭,變套戲法,耍耍大刀,玩玩猴子、巴狗之類的小動物,浪跡江湖、賣藝糊口。
五十年代,周總理出訪西歐十四國時,所到之處,華僑中無不有吳橋雜技藝人,周總理欣喜讚道:“吳橋真不愧是雜技之鄉!”
“雜技之鄉”因而得名
Q3:我國的雜技之鄉是什麽地方
中國的雜技藝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中國的雜技之鄉有多個,像山東的菏澤,德州、聊城、江蘇的鹽城、河南的周口、濮陽、湖北的天門、安徽的廣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滄州吳橋、肅寧、霸州等。但是,就曆史悠久、群眾基礎雄厚和在海內外的影響而言,最著名的要數滄州吳橋了。據滄州吳橋縣誌記載,在滄州吳橋,每逢佳節“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技,士女喧闐,官不禁夜”。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要論耍雜技,人人會兩手”。
中文名
雜技之鄉
地址
河北省吳橋縣
別稱
耍玩意兒
記載
吳橋是孫武後代的封地
命名時間
2004年10月21日
曆史
春秋戰國時期
吳橋
簡介
河北省吳橋縣一向有“雜技之鄉”的稱譽。吳橋縣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雜技第一縣候選世界紀錄,創下新的世界之最。當地人們把雜技叫作“耍玩意兒”,民間流傳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意兒,人人有一手。”可見,雜技在吳橋縣是十分廣泛和普及的。 吳橋的雜技藝術有很久遠的曆史,1958年,滄州吳橋縣小馬廠村出土的距今約1500年前南北朝東魏時期的古墓壁畫上,就描繪著倒立、肚頂、轉碟、馬術等雜技表演形象。但是,滄州吳橋雜技在全國享有盛譽則在元朝以後。在這之前,河南的雜技比較有影響,元朝建立後,首都由河南開封遷至北京,河北滄州吳橋雜技開始繁榮起來,影響越來越大,延續至今,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著名“雜技之鄉”。
雜技
在吳橋縣境內,無論是村莊農舍,還是田間地頭,或是街頭院落,到處可以看到演練雜技的動人場麵。勞動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當作演練雜技的道具。有些雜技世家,從一兩歲起就訓練小孩子的雜技功底。現在,全縣有幾十個專業的或業餘的雜技團,演員1000多人。平時有一兩手雜技本領的人不計其數。 多年來,這個馳名中外的雜技馬戲之鄉,培養出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專業演員。北京、沈陽、天津、哈爾濱、重慶、昆明、太原、廣州、西安、武漢等全國50多個雜技馬戲藝術團體中,有許多演員來自吳橋。其中,有不少人已成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雜技表演藝術家。如中國雜技協會副主席、被譽為“雜技藝術之花”的武漢雜技團團長夏菊花,她的家鄉就是吳橋。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雜技團的王喜福,他主演的“空中吊子”、“晃板”、“椅子頂”等節目,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並錄製成影片播放。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邊雲明,1956年隨中國雜技藝術團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訪問演出時,他主演的“蹦床飛人”、“杠杆定車”等,為祖國贏得了榮譽。1981年,河北省雜技團到墨西哥等4國演出,主要演員大多數來自吳橋。他們的精彩表演受到國外朋友的讚揚。
擴大一點說,和吳橋毗鄰的德州、天津唐山、聊城等地,都可以稱之為雜技之區。聊城雜技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曹植。這位建安才子善於“跳丸擊劍”,並酷愛“鬥雞”、“跑馬”。從那時起,聊城的雜技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新中國建立後,以聊城藝人為主建立的雜技團就有貴州雜技團、雲南雜技團、山西長治雜技團和山東雜技團、德州地區雜技團等。
史料記載
據有關史料記載,吳橋雜技曆史最悠久。相傳,吳橋是孫武後代的封地。吳橋姓孫的人也確實不少,以孫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孫、後孫、牌坊村等不下十多個村。吳橋古城東南麵是一群土丘傳說是孫臏與龐涓打仗時擺“迷魂陣”的遺址。土丘南麵十裏處有個孫公廟村,村東有座孫公廟,廟裏供奉的塑像就是孫臏。吳橋人習武練雜技之所以早,據說與此有關。
1958年農田建設中,在吳橋縣小馬廠村發現一座南北朝東魏時期(公元534至550年)古墓。古墓的壁畫上對雜技藝術做了藝術生動形象的描繪。其中倒立、肚頂、馬術、蠍子爬等雜技表演更為逼真。此外,據《吳橋縣誌》記載,明代閣老範景文(吳橋縣籍)曾在《遊南園記》中記敘了當時在祭台(吳橋舊縣城南門外)觀看馬戲的盛況:“至則數健兒在焉,見所乘馬,翹騰不勝,氣作命取,馳驟道上。於是,人馬相得,據鞍生風,蹄蹴電飛,著眼俱失急於霧於,細辯之,見馬上起舞,或翻或臥,或折或踞,或坐或騎,或搶或脫,或躍而立,或頓而側,時手撒轡,時腳躡靴,時身離蹬,以為勢脫將墜矣,而盤旋益熟,觀者無不咋舌,而神色自差矣。”可見,吳橋民間雜技藝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當之無愧!
Q4:中國雜技之鄉
中國雜技之鄉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吳橋雜技以“難、奇、絕、美”著稱,已有2800餘年的曆史。2006年,吳橋雜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在吳橋縣穿境而過,賦予了“雜技之鄉”別樣韻味。千百年來,吳橋雜技藝人沿大運河北上南下,走向了全國各地,並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吳橋雜技來自於當地人們的生活體驗,是從生產、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民俗藝術,在久遠的傳承過程中,形成了獨具中國民間特色風格的節目內容和表現形式。吳橋雜技演出用的道具,大都來自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如鍋、碗、盆、勺、桌、椅、幾、凳。
吳橋雜技是流傳在吳橋縣域的民間表演藝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漢、唐達到興盛,宋代時走向了民間。吳橋雜技展示人體技能技巧,門類齊全,節目陣容龐大,包括耍弄技藝、喬裝仿生、動物馴化、硬氣功、魔術等七大門類,共有1100多個表演節目。吳橋雜技有自己的行業神——呂祖呂洞賓,具備完整的行業文化體係,素有“十方雜技九籍吳橋”、“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之說。
Q5:中國雜技之鄉在哪裏
中國的雜技藝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中國的雜技之鄉有多個,像河南的濮陽東北莊、山東的菏澤,德州、聊城、江蘇的鹽城、河南的周口,湖北的天門、安徽的廣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滄州吳橋、肅寧、霸州、以及2014年成為雜技之鄉的廣西博白等。但是,就曆史悠久、群眾基礎雄厚和在海內外的影響而言,最著名的要數滄州吳橋了。據滄州吳橋縣誌記載,在滄州吳橋,每逢佳節“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技,士女喧闐,官不禁夜”。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要論耍雜技,人人會兩手”
河北省吳橋縣一向有“雜技之鄉”的稱譽。吳橋縣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雜技第一縣候選世界紀錄,創下新的世界之最。
當地人們把雜技叫作“耍玩意兒”,民間流傳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意兒,人人有一手。”可見,雜技在吳橋縣是十分廣泛和普及的。吳橋的雜技藝術有很久遠的曆史,1958年,滄州吳橋縣小馬廠村出土的距今約1500年前南北朝東魏時期的古墓壁畫上,就描繪著倒立、肚頂、轉碟、馬術等雜技表演形象。但是,滄州吳橋雜技在全國享有盛譽則在元朝以後。在這之前,河南的雜技比較有影響,元朝建立後,首都由河南開封遷至北京,河北滄州吳橋雜技開始繁榮起來,影響越來越大,延續至今,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著名“雜技之鄉”。在吳橋縣境內,無論是村莊農舍,還是田間地頭,或是街頭院落,到處可以看到演練雜技的動人場麵。勞動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當作演練雜技的道具。有些雜技世家,從一兩歲起就訓練小孩子的雜技功底。現在,全縣有幾十個專業的或業餘的雜技團,演員1000多人。平時有一兩手雜技本領的人不計其數。多年來,這個馳名中外的雜技馬戲之鄉,培養出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專業演員。北京、沈陽、天津、哈爾濱、重慶、昆明、太原、廣州、西安、武漢等全國50多個雜技馬戲藝術團體中,有許多演員來自吳橋。其中,有不少人已成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雜技表演藝術家。如中國雜技協會副主席、被譽為“雜技藝術之花”的武漢雜技團團長夏菊花,她的家鄉就是吳橋。中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邊雲明,1956年隨中國雜技藝術團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訪問演出時,他主演的“蹦床飛人”、“杠杆定車”等,為祖國贏得了榮譽。1981年,河北省雜技團到墨西哥等4國演出,主要演員大多數來自吳橋。他們的精彩表演受到國外朋友的讚揚。
Q6:雜技之鄉在哪裏
中國的雜技藝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中國的雜技之鄉有多個,像山東的聊城、江蘇的鹽城、河南的周口、濮陽、湖北的天門、安徽的廣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滄州吳橋、肅寧、霸州等。但是,就曆史悠久、群眾基礎雄厚和在海內外的影響而言,最著名的要數滄州吳橋了。據滄州吳橋縣誌記載,在滄州吳橋,每逢佳節“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技,士女喧闐,官不禁夜”。
關於雜技之鄉和雜技之鄉濮陽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雜技之鄉的詳細內容...